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七彩云南 > 云南省情

文化

语言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使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其中景颇族有景颇语和载瓦语,瑶族有勉语和布怒语,怒族有怒苏语、阿侬语、矛若语。26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的藏缅、壮侗、苗瑶、孟高棉4个语族,藏、景颇、彝、缅、苗、瑶、壮傣、佤德昂8个语支。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        母语型。这类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虽有部分人通汉语,但其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为本民族的母语,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如怒江的傈僳族,迪庆的藏族,德宏的傣族、景颇族,西双版纳的傣族,沧源、西盟的佤族,澜沧的拉祜族,贡山的独龙族和怒族等。        双语型。双语现象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在内地平坝地区或各民族交错聚居、杂居的地区,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已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如白族、纳西族、壮族等;另一种情况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人口较少的一些民族,他们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有一部分人兼通本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拉祜族、哈尼族、佤族都有一部分人兼通傣语,怒江的怒族、白族、彝族中大多数人兼通傈僳语。        多语型。这类民族一般人口较少,与邻近的民族联系密切,他们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兼通邻近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语言。如德宏的德昂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通景颇语、傣语。宁蒗的普米族,除使用普米语外,一部分人还兼通藏语、彝语、纳西语,有的还兼通汉语。        母语转用型。这类民族本民族语言已消失,而通用汉语。回族、满族历史上已通用汉语。云南水族的本民族语言也基本消失。此外,昭通的彝族、昆明市郊区的白族大部分已通汉语。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云南改进和创制了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白族、瑶族、独龙族13种民族文字,加上藏文等,现在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和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别具特色。文化事业

       2022年末,云南省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4个,文化馆149个,公共图书馆151个,博物馆183个。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4%和99.67%。有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8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37家,有线电视实际用户391.87万户。

民族概况

       云南省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自治地方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云南,为特有少数民族。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4720.9万人中,汉族人口3157.3万人,占总人口的66.88%;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全省有1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彝族(507.1万人)、哈尼族(163.3万人)、白族(160.8万人)、傣族(125.9万人)、苗族(125.3万人)、壮族(121.0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6.94%。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2.43%,哈尼族占10.44%,白族占10.26%,傣族占8.05%,苗族占8.02%,壮族占7.7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8.68万人,增长1.87%;汉族人口增加95.57万人,增长3.12%。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傣族人口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06万人、3.93万人、3.88万人、3.67万人、3.66万人。

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951年5月,云南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峨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县)成立。至2019年末,云南省共建立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另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曾建立过197个民族乡,至2019年末,有57个已经撤乡建镇或被撤并,尚保留的民族乡有140个。        8个民族自治州分别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3年1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年8月)、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11月)、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9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等8个自治州。        29个民族自治县分别是: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3年4月)、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56年10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56年11月)、石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61年4月)、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河口瑶族自治县(1963年7月)、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西盟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79年11月)、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2月)、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985年10月)、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年11月)、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11月)、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2月)、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12月)、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年12月)、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12月)、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2月)、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88年5月)、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0年5月)等29个自治县。民族节日        云南省各民族的岁时年节,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各民族古风遗俗的综合体现及民族个性的表达。云南省民族众多,形成了岁时年节的多样性。据统计,云南省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近400个,可分为7大类。        年节: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有本民族的天文历法,大多有辞旧迎新的年节。年节是民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哈尼族(僾尼人)的嘎汤帕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哈尼族的十月年、傈僳族的阔时节等是云南民族年节的典型代表。        祭祀节日:云南省大多数少数民族信仰民间宗教,有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的习俗,这些习俗逐渐演化为祭祀节日。祭祀节日是云南民族节日中最古朴的节日,分为自然崇拜的节日,如彝族的密枝节、普米族的转山会、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祖先崇拜的节日,如佤族的拉木鼓节、瑶族的盘王节、阿昌族的窝罗节等;英雄崇拜的节日,如傈僳族的刀杆节、怒族的仙女节、满族的颁金节等。        农事节日:云南省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在同一区域形成了农业的立体分布,农业生产差异大,不同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农事节日。分为除害驱虫的节日,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的火把节;祈求丰收的节日,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六月年)、壮族的开秧门和关秧门、佤族的播种节、阿昌族的撒种节等;庆贺丰收的节日,如壮族、拉祜族、阿昌族等的尝新节,佤族、傈僳族等的新米节等。        娱乐性节日:云南省民族众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娱乐节日种类多样,分为歌舞娱乐节日,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白族的石宝山歌会、彝族的马缨花节等;社交性娱乐节日,如傈僳族的澡堂会,彝族的赛装节,哈尼族的姑娘节,白族的蝴蝶会,德昂族的采花节等;综合性娱乐节日,如苗族的踩花山,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赛马会等。        商贸节日:云南省传统的集市称为街子,每隔一定日子赶一次,称为街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自然形成的具有节日气氛的商贸集市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商贸节日。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葛根会,丽江纳西族的骡马会、棒棒会,彝族的三月会、高峰花会等。        宗教性节日:云南省民族民间同时并存着世界性的五大宗教,构成了数教和谐共处的状况,因而云南民族节日还存在着一类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祭祀的宗教节日,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关门节、开门节和赕佛节,藏族的格东节、燃灯节,阿昌族的阿露节等。        法定节日:云南省各民族都有许多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但无统一的法定节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各民族广大群众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依据《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逐步规定了各民族的法定民族节日,届时由当地政府筹办,安排节日活动。云南省各民族岁时年节在长期的传承、演化中,一方面是逐渐分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民族节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汉族进入云南后,汉族节日进入云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影响,进而接受了这些节日,火把节、泼水节等也亦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的不断加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娱神的宗教节日向娱人的世俗节日转变,如傣族的泼水节等。部分节日从风俗节日向经济文化交流会转变,如彝族的火把节等。宗教文化

        云南省境内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它们有悠久的传播历史、相对稳定的信仰民族及信众,各宗教对信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相同,但又相对平衡。各宗教之间关系和谐,发展平稳有序。云南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成为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传入路径大致有印度、缅甸、西藏和中原几条。由于云南佛教分属佛教三大系列(派别):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因而三大派别传入云南的时间略有先后,但概括而言,佛教三大派别传入云南的时间上起公元7世纪的唐代,下至公元13~14世纪的元明时期。道教约在东汉末年传入云南。伊斯兰教约在公元13世纪传入云南。基督教约在公元19世纪后半叶传入云南。天主教约在明末清初传入云南。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传统宗教遗存,主要有藏族苯教、纳西族东巴教、白族本主崇拜和彝族传统宗教等。遗存的形态活动主要有万物有灵观念、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神灵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现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一些信仰观念及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